《利己思维》来源:原创 一熏染思维的延伸适用 一.认知 1.思维现象认知 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喜欢谈论和自己有所关联或引起共鸣、兴趣的话题,而对与己无关、生涩难懂、意愿相悖的话题表现往往反响平平甚至不耐烦。 其实,这是人的潜意识意愿外显现象:感兴趣是意愿倾向;反响平平是惰性心理;不耐烦是抵触心理。 2.更多常见的遵从本能现象示例(潜意识)(熏染思维状态)(主观性)(意愿思维) (1).通过本能或意愿驱动的言论或态度: (意愿)言语:褒义(夸赞、赞许)、贬义(讽刺、调侃)、好为人师、科普、建议、评价、许诺、好奇疑问、口头禅、赞叹、偏心、我行我素、自行其是、独断专行、一意孤行、自以为是、抵触表现(言语形式)等。 (态度)表现:热情、善良、嫉妒、兴趣、调皮、附和、关心、殷勤、惰性心理等。 (2).希望得到他人的反馈: (意愿)期望:回应、积极表现、褒义、兴趣、好奇疑问、附和、拥护、认同、答应、夸赞、采纳、表彰、推崇、安慰、激励、感同身受、共情、激励、支持、在意、关注等利己言语和表现。 (态度)表现: 1.情绪情感:对亲密的人表示关心、热心、殷勤是情感驱使;对陌生人产生同情并积极援助。 2.惰性心理表现。 (3).对他人言论表现的潜意识意愿和态度 (意愿)抵触:惰性心理、抵触表现、口头禅、好为人师、科普、固执、贬义(讽刺、调侃)、质疑、质问、无效建议、自行其是、独断专行、一意孤行、蛮横无理等与本能意愿相悖的言行和态度。 (态度)抵触的表现:反驳、埋怨、拒绝、反对、分歧、不满、生气、愤怒(宣泄)、怨恨、惰性心理等。 (意愿)惰性心理:不想回答、懒得回答、不会无缘无故夸人等。(熏染思维状态波动较大) (态度)表现:反响平平、置之不理、敷衍搪塞等。 小结:不抵触有兴趣是意愿倾向;不抵触也不感兴趣是惰性心理。 期望喜欢的,抵触不喜欢、无意义、没有兴趣的;不抵触不喜欢是惰性心理(不想回答毫无兴趣的话题是惰性心理,积极是拥有良好积极习惯对话题延展或附和。);希望接收到的反馈是意愿倾向、精神体验。 本能意愿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可以镜像到每个人且不用学就会的能力。 建议:试着将示例代入实践。 与朋友聊天时,分辨自己哪些言论是本能意愿,对方哪些言论是本能意愿。 (例:不客观分析、不贴合实际就自行其是强加于人的建议是为主观性建议、是自我本能意愿、是无意义建议。)(注意:有效建议需要适配在一定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客观分析和了解) 二.应用 我们希望在沟通过程中可以秉承内心直抒己见,也希望他人的回应是积极相待和感同身受。这样通过言语表达满足自我意愿倾向的思维模式是为利己思维。 利己思维模式也是下意识遵从本能意愿和遵从本能反应现象(是心里话,也可以叫本能思维)。而有一种思维模式能够理性的把握自己的情绪,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变化、换位思考、理解和认可他人。这样的积极性思维模式就是我们熟知的情商表现。 我们常说情商高低,其实是对情商应用的认知程度和感悟程度。 情商认知感悟越低人就会越趋向本能意愿,相反的情商认知感悟越高,对本能意愿的管理控制也会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影响也会越大。 所以情商的高低表现会直接影响言语过程的走向。(错误的理解也会影响言语过程) 情商表现示例:乐观、理性、包容、热情、积极、察言观色、积极反馈、引导、利他、委婉、不指责、赞美、附和、调节自我、认真聆听、有责任心、善于发现、善于指导、尊重他人、目标明确、认知自我、自信不自满、宽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调节他人的情绪、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等。 1.沟通对象间的思维表现 示例: 己方利己思维,他人利己思维 己方利己思维,他人情商表现 己方情商表现,他人情商表现 (1).己方利己思维,他人利己思维(情商表现示例)(此段没有情商表现) 与关系要好的朋友聊着聊着就莫名其妙引起争论了。 示例: 假设沟通过程中的双方都是利己思维表现。 因为思维模式和认知的不同,大家各抒己见,各执一端。这样“不在一个频道”的现象很容易引起争论。 讨论有分歧引起争论是正常现象,但互不相让、争论不休就会逐渐演变成争执、争吵、冲突,从而情绪上头,思想偏激。 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争吵、冲突的原因和经过。 注意:这样的言语争执过程是典型的无意义能量消耗,不仅自己苦恼,也会影响他人。 (2).己方利己思维,他人情商表现或己方情商表现,他人利己思维(情商表现示例) 将遵从自我意愿表现和情商表现代入演绎。 例: 1.低情商:有时过于包容会变成纵容,让对方更加肆无忌惮,从而让自己起情绪。(对包容缺乏合理的认知) 2.高情商:正确的指导,会让他人豁然开朗。 (3).己方情商表现,他人情商表现(情商表现示例) 情商表现代入演绎。 例: 1.低情商:错误的理解会让他人有异样的反应。 2.高情商:促进人际关系,促进合作进程。 三.总结 1.觉察: 交流过程中,我们的言论应当对自己、他人和话题氛围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不顾他人感受畅所欲言。 在融洽人际关系的同时,我们抒发的言论应当符合社会法原则、职场制度、法律规则、道德规范等行为准则,否则会出现不分场合下意识遵循本能意愿叙述主观性错误言论现象。 2.认知提升: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多加丰富准则知识,对社会体验认真体会和感悟,从而增强自我意识,避免下意识错误言行举止。 3.意义: 清晰认知利己思维和情商表现可以悉知他人的意愿需求并合理的利他从而增加人际关系。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念、提高情商认知和感悟、补足行为准则,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人际交往。
有时候,不要过于理性,感动就会一直伴随你。 人沟通时,多数时间是感性的,有时候可以忽略对方说的是什么,而是去分析对方希望表达的情绪情感兴趣喜好。这样可以与对方共情,共鸣,感同身受。
|